【on.cc東網專訊】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今日(4日)公布「香港瘰螈路殺調查計劃」,結果發現兩個月內記錄的逾1,500具遭車輛輾斃的動物屍體中,高達9成為本地近危物種「香港瘰螈」。研究團隊表示,每逢大雨過後,「路殺」意外情況更為嚴重,估計每年有數以千計的香港瘰螈遭到路殺,反映該物種正面臨嚴峻威脅,建議政府盡快制定保育對策,包括設置道路生態友善設施,實施交通管制,以及提升社會各界保育意識。
「香港瘰螈」腹部呈橙色斑點,體長一般為15厘米,是本港唯一的蠑螈物種,屬《野生動物保護條例》列明的受保護野生動物,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(IUCN)列為近危物種。每年秋冬繁殖期結束後,牠們會於初春期間,由溪澗遷徙至森林棲息。不過,當其遷徒路線需越過郊區馬路時,便可能被車輛碾過致死,形成俗稱「路殺」的意外。
研究團隊於去年3月至5月期間,每周到飛鵝山、梅子林、川龍及白牛石4個路殺黑點進行調查,觀察並記錄被路殺動物的位置、數量等等。調查期間,團隊合共錄得超過1,500隻被路殺的動物屍體,包括逾百隻蛙、蛇及蜥蜴等,而「香港瘰螈」屍體有1,427隻,佔總數逾九成。
調查又顯示,路殺情況集中於路殺黑點的幾個特定路段,其中飛鵝山的路殺情況最為嚴重,在1.3公里的調查樣線上,合共發現870具「香港瘰螈」屍體,佔總數六成。
嶺大科學教研組助理教授劉彥芹表示,香港的氣候主要為亞熱帶氣候,降雨量大、潮濕溫暖,使兩棲動物更為活躍,大大增加屬於兩棲類的香港瘰螈被路殺的機率。由於牠們是香港的近危物種,也是本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代表,希望相關政府部門進行全面研究及制定保育措施,減低路殺對牠們的威脅。
研究團隊建議政府參考各地常見的緩解措施,包括在路殺集中路段增設警示標誌及道路生態友善設施,例如圍欄及隧道,並可於增設相關設施前,先推行短期暫緩措施,例如於路殺高峰期間,於路殺黑點制定臨時改路或封路等措施。
【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】